太监版的H20再次阉割!英伟达的妥协能否挡住华为的刀锋?
在美国政府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持续加码的背景下,英伟达(NVIDIA)正酝酿一场“自废武功”的突围行动。据路透社及产业链消息,英伟达计划于2025年7月在中国市场推出“深度降级版”H20 AI GPU,通过削减内存容量、调整模块配置等手段,使其性能水平严格符合美国最新出口管制标准。这一策略既是对美国政策的妥协,也是对华为昇腾910C等国产芯片的被动防御。
一、H20“阉割版”真相:性能缩水70%,内存砍半成关键
英伟达此次对H20的“魔改”堪称“刀法精准”:
- 内存容量腰斩:从原版H20的96GB HBM3e内存削减至48GB,直接限制模型并行计算能力;
- 带宽与算力双降:内存带宽从4TB/s降至2.5TB/s,FP16算力从296 TFLOPS砍至180 TFLOPS,仅相当于H100的1/3;
- 模块配置简化:移除NVLink高速互联接口,单卡仅支持PCIe 5.0 x16连接,多卡集群性能进一步受限。
技术动机:
通过上述调整,H20的“总处理性能”(TPP)将低于美国出口管制设定的4800阈值,从而绕过“算力密度”限制。然而,这一性能水平已无法满足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需求,仅能用于中小规模推理任务。
二、英伟达的“中国悖论”:妥协求生与市场份额保卫战
英伟达的“阉割策略”背后,是中美科技博弈与商业利益的激烈碰撞:
政策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2025年3月,美国商务部修订《芯片与科学法案》实施细则,将“算力密度”纳入出口管制指标,直接封堵了英伟达通过“性能拆分”规避制裁的漏洞。
英伟达若放弃中国市场,将损失其数据中心业务20%的营收(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贡献约120亿美元收入)。
华为昇腾910C的致命威胁
华为昇腾910C采用7nm工艺,FP16算力达320 TFLOPS,且支持华为CANN生态,已在中国政企市场获得超30%的份额。
英伟达若不推出降级版H20,其客户可能加速转向国产芯片,导致市场份额永久性流失。
Blackwell芯片的“中国孤岛”
尽管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PU(如B200)在全球市场供不应求(订单排期至2026年),但因性能远超管制标准,短期内无法进入中国。
英伟达不得不依赖H20这样的“合规废铁”维持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
三、中国科技巨头的态度:从“不得不买”到“主动抛弃”?
英伟达的“阉割版”H20能否被中国市场接受,取决于三大矛盾:
性能与成本的失衡
降级版H20单卡价格预计为1.2万美元,而昇腾910C售价仅8000美元,且算力更高。
某头部云厂商算力负责人直言:“用H20训练一个模型的时间,昇腾910C能跑完三个,电费都省出一台服务器。”
生态兼容性风险
英伟达CUDA生态的封闭性,与华为CANN、百度飞桨等国产框架的开放性形成对比。
某自动驾驶企业CTO透露:“我们正在将算法从CUDA迁移到昇腾,虽然初期成本高,但长期看能摆脱‘卡脖子’风险。”
政策导向的转向
中国政府已将AI芯片国产化率纳入地方政绩考核,2025年要求央企AI算力采购中,国产芯片占比不低于60%。
英伟达若无法提供定制化方案(如内置“后门”检测模块),可能被排除在政企项目之外。
四、行业影响:全球AI芯片市场进入“割裂时代”
英伟达的妥协,标志着全球AI芯片市场正式分裂为两大阵营:
- 中国阵营:以华为昇腾、寒武纪为代表,通过“性能达标+生态开放”争夺本土市场;
- 全球阵营:英伟达、AMD凭借Blackwell、MI300X等高端芯片主导国际市场,但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未来趋势:
- 英伟达或推出“中国特供版”Blackwell:通过算力锁频、功能阉割等方式,在2026年后推出合规的高端芯片;
- 华为昇腾将发起价格战:利用中国本土供应链优势,将910C价格压至6000美元以下,进一步挤压H20生存空间;
- 开源RISC-V芯片崛起:阿里平头哥、天数智芯等企业加速布局RISC-V架构AI芯片,试图绕开ARM/x86生态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