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哀叹:西方各国试图在人工智能研究竞赛中赶上中国

一把老骨头 发布于 阅读:12 科技新闻


在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这场激烈的竞赛中,美国、英国和欧盟虽仍在奋力奔跑,但已显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迹象。而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的产出、专利申请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一路领先,西方则更多地依靠其全球关系网络来维持竞争力。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国家利益相关领域,不少国家对待这项技术的态度,就如同对待能源或国防一样慎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吸引了众多目光,不过,当我们深入剖析后会发现,西方(美国、英国和欧盟)依旧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只是竞争的平衡态势正悄然发生改变。

研究分析公司Digital Science发布的最新报告,对2000年至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趋势进行了全面追踪。该报告基于Dimensions研究数据库的丰富数据,从研究数量、合作模式、人才流动以及创新产出等多个维度,对不同地区的人工智能研究情况进行了细致比较。数据显示,西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开始丧失优势的领域。

美国:坚守阵地却压力重重
美国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它构建了最为强大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以及以公司为主导的科研体系。尽管美国在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上已不再独占鳌头(这一领先位置如今已被中国取代),但它在推动人工智能商业应用方面依然发挥着核心作用,像OpenAI、谷歌和Anthropic等知名企业,都是美国在人工智能商业领域的重要力量。

然而,美国的大量人工智能研究是在相对隐秘的状态下进行的。报告指出,美国公司公开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数量有所下降。随着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私人研发项目中,美国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开透明度以及学术影响力变得愈发难以准确追踪。

从研究数量上看,美国仍然是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二大贡献者,在国际合作中也扮演着核心角色。但即便如此,情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人工智能研究合作伙伴,即便中美之间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这一合作关系依然得以维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中国合作的依赖程度要高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因为中国大部分的人工智能研究都是在没有西方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专利申请情况更是凸显了西方观察人士的担忧。虽然美国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大约是美国的十倍。这表明,美国虽然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在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英国:小身躯蕴含大能量
尽管英国的国土面积和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在人工智能研究影响力方面却有着出色的表现。按照每项研究成果的关注度来排名,英国在全球位居第四。这一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频率与其发表数量的相对关系,由此可见,即便英国的研究成果产量并非最高,但依然备受全球学术界的关注。

英国在伦敦、剑桥和爱丁堡等地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一些科研机构持续发表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不过,英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合作伙伴来维持其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已经成为英国最大的人工智能研究合作伙伴,2024年,双方的合作成果占英国总合作成果的25%以上,这一比例超过了英国与美国或欧盟的合作份额。

与中美和欧盟相比,英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总数约为3000人,规模相对较小,但英国依然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全球的人才和关注。然而,随着科研资金的转移以及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英国面临着如何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的挑战。

欧盟:内部优势显著,外部差距明显
欧盟27国在人工智能研究数量方面表现突出,其集体产出仅次于中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许多成员国都拥有活跃的人工智能研究群体。此外,欧盟机构还受益于一系列支持国内合作的区域计划,这使得欧盟在内部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欧盟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或可推向市场的解决方案的项目也相对较少。只有一小部分欧盟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国际上获得高度引用。报告指出,虽然欧盟国家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在让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外部合作方面,欧盟与美国和英国相比,与区域外国家的合作相对较少。这不仅限制了欧盟研究成果的曝光度,也减少了其与全球人工智能领军者共同开展研究、实现共同发展的机会。

此外,欧盟内部还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尽管欧盟内部存在一定的合作,但在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战略方面,缺乏清晰的规划和协调。这使得一些欧盟的研究机构在规模和资源整合方面难以与更大规模的参与者相抗衡。

人才流动:西方面临人才流失困境
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国际流动情况。在过去,西方国家一直是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首选目的地,但这一趋势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如今,中国在吸引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方面呈现出净增长的良好态势,即从美国、英国和欧盟迁往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多于从中国离开的研究人员数量。与此同时,西方虽然仍在吸引国际人才,但也面临着本土专家流失的问题。

美国仍然是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数量最多、流动最频繁的国家,但其在人才流动方面的净差额已经有所缩小。英国和欧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它们流失的人才数量多于吸引回来的人才数量。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如果没有更强大的本地投资和有效的人才保留政策,西方能否继续维持其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

西方机构:实力犹存但分布不均
虽然报告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研究产出,但也对一些杰出的研究机构进行了重点突出。美国拥有多家高产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其中包括许多顶尖大学和研究实验室。英国有19家机构在2024年各自发表了50多篇人工智能相关论文。在欧盟,这一数字为54家。相比之下,中国拥有156家这样的高产机构。

这种差距表明,虽然西方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存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分布并不均衡。中国更广泛的研究基础使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更强的韧性和影响力。美国和欧盟虽然拥有高绩效的研究中心,但这些中心往往相对集中,缺乏更广泛的覆盖。

合作模式:西方依赖中国趋势渐显
国际合作一直是西方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优势。报告证实了这一趋势的持续性,但也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西方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但也越来越依赖中国。

2024年,中国成为美国、英国和欧盟最大的人工智能研究合作伙伴。然而,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合作方面对西方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中国只有4%的人工智能研究有西方国家的合作者参与。而英国的这一比例为25%,美国和欧盟约为10 - 12%。

这种不平衡的合作模式表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已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既可以与全球合作,也能够独立开展研究的重要力量。相比之下,西方则更多地依赖外部合作关系来维持其人工智能研究的产出和影响力。

未来展望:西方需调整战略重新出发
西方目前仍然在人工智能研究竞赛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但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其战略。虽然美国、英国和欧盟拥有悠久的研究历史、高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以及熟练的专业人才,但这些优势正面临着来自中国的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其人工智能研究基础、培养长期人才储备并在专利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可能需要将重点从单纯追求研究数量转移到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转化上。

AI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