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之最:中国启动建造120米全可控射电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CAS)宣布,中国正在吉林省桦甸市建设一台直径达120米的全可控射电望远镜。这台望远镜预计将于202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完全可控射电望远镜,与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的预计完工时间相吻合。
项目背景与目标
该望远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研究行星和小行星,并通过接收来自天体的电磁波以及向天空发送能量信号,实现对地球与其他行星距离的精确测量。这一功能使其在行星科学、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选址与建设进展
望远镜的选址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吉林省桦甸市,早在今年5月就已经确定。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展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初步完成。根据计划,望远镜的安装、调试和测试工作将在2028年全部完成。
技术特点与优势
与现有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相比,吉林120米射电望远镜具备以下显著特点:
全可控性:不同于中国现有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后者虽然拥有更大的反射面,但位于天然天坑中,方向固定,只能通过主动表面控制技术调整观测角度。而吉林望远镜则可以完全自由地指向天空中的任何区域。
高精度测量:该望远镜不仅可以接收来自宇宙的微弱无线电信号,还可以向天空发送能量信号,用于精确测量地球与其他天体的距离,这是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之一。
多用途应用:除了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外,该望远镜还能够支持深空通信、雷达探测等应用,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际对比
目前,全球范围内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射电望远镜包括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现已关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戈德斯通深空通信综合设施以及新墨西哥的甚大阵列(VLA)。然而,这些设施要么已经退役,要么规模较小,无法与中国即将建成的120米全可控射电望远镜相媲美。
此外,虽然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SKAO)拥有超过13万个天线,覆盖面积达到一平方公里,但它是由多个小型天线组成的分布式系统,而非单一的大口径望电望远镜。因此,在单个设备的尺寸和技术能力上,吉林120米射电望远镜将占据领先地位。
中国的射电天文学发展
除了吉林的120米射电望远镜,中国还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等地建设更小但同样完全可控的射电望远镜。这些项目的推进,标志着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发展。
同时,中国现有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2020年开始正式运营以来,已经在脉冲星、星系和黑洞等宇宙物体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FAST的成功经验也为吉林120米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参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