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酸了:北京半程马拉松上人形机器人的尴尬之旅,见证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巨大差距
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场上,21个类人机器人与约1.2万名人类运动员同场竞技,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尽管这些机器人与人类选手在不同的跑道上慢跑,但它们的速度和稳定性却远不及人类。最终,仅有6个机器人成功越过终点线,这一结果凸显了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在运动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在这场比赛中,最快的机器人天宫超级机器人由中国机器人公司优必选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合作开发。尽管助手为其更换了三次电池,并在其摔倒一次后继续支持,天宫超级机器人仍耗时2小时40分钟才完成比赛。这一成绩虽足以使其获得人类参赛奖,但与人类选手的最慢成绩3小时10分钟相比,仍显逊色。
俄勒冈州立大学机器人学教授艾伦·费恩指出,制造这些机器人的研究人员通常更关注让它们完成任务并在不同环境中有效响应,而非追求速度。他补充说,自2021年其团队派出一个双足机器人参加5公里赛跑以来,类人机器人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取得显著进展。
比赛过程中,几乎所有机器人都出现了摔倒和过热问题,迫使操作员不得不更换新的机器人。尽管这场赛事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极大兴趣和自豪感,但它也暴露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现状和局限性。
今年,几家中国公司研发的外形惊艳的人形机器人登上了国际头条。然而,这些看似炫目的功能并未真正体现人形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实用性。费恩表示,能够跑半程马拉松并不足以成为衡量它们技能的有用基准,市场对能够与人类跑步者竞争的机器人并无需求。他真正看重的是它们在没有人类循序渐进的指导下,能够出色地完成各种现实世界任务的能力。
参赛机器人形态各异,从最矮的2英尺5英寸到最高的5英尺9英寸不等。它们都是双足行走的,以满足比赛要求。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公司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如穿着儿童尺码的运动鞋、配备护膝、截掉手指或头部等。然而,这些策略并未能显著提升机器人的性能。
比赛中,天宫超级机器人和另一款由诺泰克机器人公司生产的N2机器人因其稳定但缓慢的速度而脱颖而出。而其他人形机器人的表现则大多糟糕透顶,如欢欢机器人移动缓慢且头部摇晃不定,神农机器人则旋转两圈后撞墙摔倒等。
每个机器人旁边都有人类操作员,他们不仅要引导机器人前进、更换电池、冷却电机,还要独自跑完13.1英里的赛程。比赛结束时,许多人都开始评论机器人操作员看起来多么疲惫。
尽管机器人的局限性造就了一些令人难忘的场景,如旋风小子机器人脸朝下摔倒在地、头部脱落等,但看到它们最终完成比赛,仍让人感到欣慰。这场半程马拉松更多地展现了这些机器人的设计缺陷,而非它们的能力。然而,这也为未来的改进提供了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