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6纳米游戏GPU首秀Geekbench,砺算科技G100能否逆袭?
近日,中国首款6纳米游戏GPU——砺算G100,在Geekbench测试中崭露头角,其首次测试结果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砺算G100,这款被寄予厚望的国产GPU,由砺算科技倾力打造。它基于自主研发的TrueGPU架构,采用先进的6纳米工艺制造,这一工艺很可能源自国内知名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中芯国际(SMIC)。上个月,砺算科技正式宣布启动G100 GPU项目,这一消息瞬间在科技圈掀起了一阵波澜。
从Geekbench公布的测试结果来看,此次测试是在Windows 10系统下,搭配AMD锐龙APU进行的。在OpenCL基准测试中,砺算G100获得了15524分的成绩。虽然这一成绩在众多GPU中并不突出,甚至处于公开榜单中较慢的水平,但我们不能仅凭这一单一基准就对其性能妄下结论。毕竟,这还处于开发驱动程序和芯片的早期阶段,后续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目前,Geekbench列表显示G100拥有32个计算单元、256MB的VRAM以及300 MHz的时钟速度。不过,这些规格参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们无法确定FP32单元的具体数量,因为GPU的执行单元子系统配置尚未明确。而且,256MB的VRAM数值有可能是驱动程序的误报,低时钟速度也可能源于固件/驱动程序或芯片本身的问题。所以,在GPU尚未完全成熟之前,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当前状态来评判其性能。
回顾此次测试平台,它配备了锐龙7 8700G处理器、64GB的DDR5 - 4800内存以及彩色的Battle - AX B650M - Plus主板。在这样的配置下,砺算G100在OpenCL测试中的表现与一些老旧或移动端的GPU相近。其中,13岁的GTX 660 Ti、三星在Exynos 2400上的Xclipse 940移动SoC以及镭龙R9 370 (GCN 1.0)等GPU,都取得了类似的测试结果。
尽管此次测试成绩不算亮眼,但砺算科技表示,第一批G100芯片已经成功通电,这一基准测试也进一步证明了他们的研发成果。据悉,该GPU可能已经实现了流片,目前正在进行风险生产,预计大规模生产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启动。然而,要达到可用的性能和稳定性水平,砺算科技还需要在后续的研发中取得重大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产GPU领域,并非只有砺算科技一家在努力。同样是本土GPU厂商的Moore Threads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尤其是在驱动问题和游戏优化方面。正如英特尔的Arc显卡所证明的那样,对于新进入GPU市场的厂商来说,实现稳定而强大的GPU生态系统,尤其是针对游戏领域,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