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炼丹炉:SpaceX火箭搭载英国卫星,计划在轨道上“烧”出下一代AI芯片
英国初创公司Space Forge正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通过与SpaceX合作发射的“锻造之星1号”(ForgeStar-1)卫星,这家威尔士企业成功将半导体制造实验室送入低地球轨道(LEO),为数据中心、量子计算和军事领域的高性能芯片生产开辟了全新路径。
太空制造:突破地球物理极限的必然选择
半导体行业长期受限于地球环境:重力导致材料沉淀不均、大气中的杂质污染晶圆、高温冷却过程能耗巨大。而太空的独特条件——接近绝对真空、零下270摄氏度的极低温、微重力环境——为制造下一代芯片提供了理想场所。例如,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太空中可实现更高纯度的晶体生长,从而提升芯片能效与运算速度。
Space Forge首席执行官约书亚·韦斯特(Joshua West)表示:“地球上的制造工艺已接近理论极限。太空的真空和低温环境能消除材料缺陷,这是地面工厂无法复制的优势。”该公司计划利用“太空衍生的晶种”启动半导体生长,将芯片在轨道上制造完成后返回地球封装,形成“天上生产、地下集成”的新模式。
ForgeStar-1:英国太空制造的里程碑
作为英国首颗太空制造卫星,ForgeStar-1由Space Forge在威尔士卡迪夫完全自主设计建造。该卫星搭载于SpaceX的Transporter-14拼车任务发射,虽未立即点燃熔炉,但已成功验证轨道运行能力。韦斯特强调:“这是材料科学与工业能力的新纪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证明技术可行性,更要为太空制造创造合适的环境。”
卫星任务设计颇具实验性:
- 技术验证:测试专有熔炉、隔热罩(Pridwen)和在轨控制系统;
- 极端场景模拟:故意触发故障保护机制,观察卫星在轨道上分解的过程;
- 数据收集:为后续可回收卫星ForgeStar-2提供关键参数。
ForgeStar-2:可回收卫星与商业化拐点
按照路线图,Space Forge将于2026年发射ForgeStar-2,这将是全球首艘安全返回地球的太空制造飞船。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太空制造材料的价值超过发射成本”,并通过以下创新降低经济门槛:
- 卫星复用:飞船完成1-6个月制造任务后返回地球,经检修后重复使用;
- 规模化生产:计划每年发射10-12颗卫星,最终实现年发射量超100次;
- 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更换制造模块,适配不同客户需求。
分析人士指出,若ForgeStar-2成功,太空制造的成本可能降至地面高端工厂的1/3,同时芯片性能提升20%-30%。
太空经济新蓝海:从军事到民用的全链条布局
Space Forge的客户群体涵盖多个高价值领域:
- 数据中心:太空制造的芯片可降低冷却能耗,提升AI训练效率;
- 量子计算:微重力环境有助于制造更稳定的量子比特载体;
- 军事应用:抗辐射芯片可延长卫星寿命,减少太空垃圾。
此外,太空制造的“本地化”特性(芯片在轨道上生产后直接用于太空设备)可大幅缩短供应链。例如,SpaceX的星链卫星若采用太空制造芯片,将无需经历“地面生产-发射入轨”的漫长周期。
挑战与争议:太空制造的伦理与监管困境
尽管前景广阔,太空制造仍面临多重挑战:
- 技术风险: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行为尚未完全掌握,需大量实验数据;
- 成本瓶颈:当前单次发射成本仍高达数千万美元,需通过复用卫星分摊;
- 太空治理:国际社会尚未就太空资源利用达成明确法律框架,可能引发主权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