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产危机:从Maia到克莉,微软AI芯片“跳票”2026!

一把老骨头 发布于 阅读:16 科技新闻


当全球科技巨头争相布局AI芯片时,微软却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难产”危机。据内部消息透露,其代号为Braga的自主AI芯片原计划于2025年量产,现因设计缺陷与团队动荡被迫推迟至2026年,且性能预期远低于英伟达旗舰级Blackwell芯片。这场挫折不仅暴露了微软在硬件领域的经验短板,更可能让其错失AI算力竞争的关键窗口期。

Braga芯片“难产”内幕:设计反复、人才流失与战略误判
微软的AI芯片计划始于2019年,首款测试芯片Maia 100于2023年发布,但仅用于内部测试,未能实际支持Azure云服务或Copilot等AI产品。核心问题在于,Maia 100的设计初衷是图像处理,而非生成式AI所需的大语言模型(LLM)推理。随着ChatGPT引爆AI革命,微软被迫在2024年紧急调整方向,重新设计面向推理任务的Braga芯片。

然而,这一转型代价高昂:

三芯片路线图“全线告急”:2027年或成唯一翻盘点

微软的AI芯片战略原本雄心勃勃:

  1. Braga(2025→2026):首款量产推理芯片,原计划替代部分英伟达A100/H100;
  2. Braga-R(2026):优化版推理芯片,聚焦能效提升;
  3. 克莉(2027):对标Blackwell的旗舰芯片,支持训练与推理一体化。

但现实却异常残酷:

英伟达“稳坐钓鱼台”:黄仁勋预言成真?
面对微软的困境,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曾公开质疑:“如果自制ASIC芯片无法超越市售产品,科技巨头为何要浪费资源?”如今,这一预言似乎正在应验。

Blackwell芯片凭借1.8TFlops的FP8算力和先进液冷技术,已成为谷歌、亚马逊等云厂商的首选。而微软的推迟,无疑为英伟达争取了更多迭代时间——其下一代Rubin架构芯片预计将于2026年亮相,性能再提升3倍。

市场分析机构SemiAnalysis指出:“微软的挫折将巩固英伟达在AI推理市场的垄断地位。除非克莉芯片能实现颠覆性突破,否则微软未来五年仍需依赖英伟达。”

微软的“自救”尝试:从自主芯片到“混合架构”
尽管前景黯淡,微软并未完全放弃硬件野心:

  1. 与AMD合作:扩大MI300X芯片在Azure的部署,弥补Braga延期造成的算力缺口;
  2. 优化软件栈:通过DeepSpeed等框架提升现有GPU的利用率,降低对硬件的依赖;
  3. 投资初创公司:参股Cerebras、SambaNova等AI芯片企业,分散风险。

但这些举措均被视为“权宜之计”。长期来看,微软若无法突破芯片性能瓶颈,其AI战略将始终受制于人——无论是云服务成本、模型迭代速度,还是与OpenAI等合作伙伴的议价能力。

微软 AI芯片